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

姚新教授

  •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Frank Rosenblatt獎  2020

  • IEEE計算智能學會主席  2014-2015

  • IEEE院士  2003

  •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主編  2003-2008

  • 史丹福大學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  自2021年起

  • 全球最高獲徵引研究人員  2022及2023


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及唐天燊機器學習講座教授姚新教授的成就不勝枚舉。15歲入讀大學的他,一直是演化計算、智能優化、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領軍人物,更是首位榮獲國際著名的IEEE Frank Rosenblatt獎項的華人。儘管這位傑出學者成就卓著,但他仍然保持謙遜。

每當看到我的學生青出於藍,我便覺得自己成就了一番大事。我認為這是我的最終目標。沒有他們的進步,社會將停滯不前。

姚新教授

拔尖少年班

 

姚教授悠長的學術與科學之旅始於1978年,當時他是一名高中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門為少年設立特殊計劃,並前往不同省份舉行特別考試。經過三輪考試後,我比大多數人稍早進入了大學。」

 

獲得學士學位後,姚教授前往北京攻讀計算機工程學和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碩士課程。回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修讀博士學位時,他受到導師在人工智能和組合搜索方面專業知識的熏陶,後者當時還是一個小分支。這啓發他專注於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並燃起對設計演算法的熱誠。

為什麼喜歡?

 

「我很享受設計演算法。」姚教授解釋道:「計算機科學總體而言非常有趣。你可以提出各種想法,然後把它們轉化為演算法和程序,並且很快便能看到結果,令人非常滿足。」

 

在修讀博士學位期間,他花了三至四年時間研究隨機搜尋演算法,並在澳洲國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中繼續探索這個課題。留在澳洲九年後,他擔任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講座教授直至2016年。

 

姚教授指出:「我在過去3040年裡從未改變我的研究課題。」

姚教授仍然浸淫於演化計算這個受自然進化啟發的人工智能子領域,他突顯出將生物學原理融入人工智能系統的魅力。「它涉及許多奇妙的事物,如人類、人腦、生物大腦等。生物系統中有許多非常好的特性,我們希望能將其整合到人工系統中……這實際上是開發新型人工智能系統和計算技術的一種非常具吸引力的方式。」

 

該研究領域受到生物系統的啟發,專注於研究抽象化的一般原則,並開發新型計算方法和演算法以解決複雜難題。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姚教授在演化計算和機器學習的無間奉獻,對計算智能的基礎和實踐方面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僅促進科學進步,影響世界,更使他在2020年榮獲IEEE Frank Rosenblatt獎。

 

他的快速進化規劃方法改善了神經網絡結構學習、最優路徑規劃、數字濾波器設計和新材料設計,其所引入的嶄新隨機排序方法,對解決電氣、化學、機械和航空工程領域,以及生物學和經濟學的約束優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培養學生

 

2016年離開英國前往深圳後,姚教授這位人工智能先驅對博雅教育的堅定承諾,驅使他於今年較早時加入嶺南大學,成為「嶺大60全球學者招募」聘用的首位學者。

 

姚教授表示:「嶺大是一所強調全人教育和服務社會的研究型博雅大學。我們需要保持這一點。」他亦認同嶺大在藝術和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商科方面擁有傳統優勢。

 

但他同樣意識到社會的不斷變遷,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無所不在的數碼時代。「我們的學生需要洞悉科技趨勢,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生活和社會。這是我們希望傳達的第一個訊息。」

 

姚教授認為,嶺大可以通過發揮其傳統優勢和擁抱新機遇,成就卓越。他堅信:「博雅教育需要涵蓋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

 

培養學生在畢業後投身社會時秉承嶺大「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校訓,無疑是一項重要使命。姚教授表示,「要良好地服務社會,擁有基礎的科技意識和鑒賞力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嶺南大學致力成為在數字時代領先的研究型博雅大學,並將科技融入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這就是我們的將來。

姚教授堅信博雅教育需要融入科技。

姚教授堅信博雅教育需要融入科技。

嶺大已經朝著這個方向邁步向前。現在所有大學生都必須修讀一門人工智能課程,以具備基本技能。另一項計劃是通過成立數據科學學院,讓科學落戶校園。這將有效促進嶺大的跨學科和多學科研究,讓激動人心的想法在學生之間自由流動。

姚新教授

擔任副校長(研究與創新)一職的姚教授,負責監督並策劃嶺南大學研究、創新和知識轉移的發展,並監督大學的研究所和中心。「我的職責是鼓勵和幫助人們在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我對研究充滿熱情,因為它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創造知識。為了教育下一代貢獻社會,成為發明者以至知識締造者,我們因此需要積極建構知識。」

 

姚教授認為教育和研究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他解釋道:「我旨在支持和激勵人們在不同層面——從基礎研究、尖端技術到人文藝術展開更多研究,而它們之間的碰撞交叉將最為有趣。」

雙管齊下方式

 

作為一位在海内外擁有豐富經驗的傑出學者,姚教授就香港如何善用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以及學生如何充分利用機遇提供真知灼見。

 

他認為與大灣區緊密協作至關重要,同時指出香港自身優勢的重要性。「我們不應忘記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在積極融入大灣區之際,我們應保留本身獨特的強項和優勢,並將之更好地展示。」他稱之為「雙管齊下方式」——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並向世界其他地區保持開放。他亦鼓勵學生擁有更開放的心態思維,「雖然我們希望融入大灣區,但亦需要向外發展,因為這蘊含許多重要意義。」

 

以求職為例,他希望學生不要把自己局限於香港或大灣區,「他們應放眼國際,並懷有『我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找到我最喜歡的工作』這種渴望和抱負。我認為這種觀點非常重要。」

運動比手機優勝

 

在學術研究以外,姚教授相信保持健康體魄和團隊運動的價值,並曾在學生時期加入排球隊和籃球隊。「許多年前還沒有手機或電視。作為一個孩子,你喜歡做一些學習以外的事情。我讀本科和博士時期有一段很長時間在打籃球。我代表大學出賽近十年。這令人非常愉快。」他曾助力球隊在大學生籃球賽中奪標,更獲得優秀球員獎項。

 

如今,姚教授偶爾會慢跑——他認為這運動不會太刺激,但對抽離日常工作非常有用。「當你流汗時,你會感到更快樂。我從運動中獲得了無比快樂……我常常告訴學生參加一項體育運動。這是很有趣的,比玩手機好得多,因為運動在某種程度來説非常互動。」

 

在姚教授的督導下,以及憑藉嶺南大學在團隊合作、研究及創新、對博雅教育的奉獻,以及融合科技和社會服務等各範疇的努力下,莘莘學子正在不斷演變的世界中,取得全球卓越成就。